top of page

關於歧視

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有什麼不一樣?
​該如何避免無意間的偏見與歧視?

刻板印象

圓形性別刻板.png

偏見

圓形bias.png

歧視

圓形雞蛋歧視.png

歧視的形成

圓形社會分類.png

如何避免歧視與偏見

圓形男女都一樣.png

「刻板印象」原本是指用來複製一個印刷過程,後來被比作「腦子裡的圖片」,專指對於某些特定群體的人、事或物(性別、宗教、種族年齡)的一種簡化的、僵化的且過度類化的看法刻板印象的產生,多數時候源自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某一類人群(或個人、事物),而選擇採用經驗或感官走「捷徑」。

當我們察覺到某些群體特徵時,往往將其與社會分類,進而形成刻板印象。例如台北人都很有錢或拜金、男生駕駛技術一定比女生好等。

但這些看法並不適用於每個人,刻板印象本身不一定有害,一個族群若被刻板地視為中性和正面的印象,譬如「誠實善良」,則不會產生偏見或歧視。然而事實是負面的刻板印象往往更深入人心,「女司機開車技術差」的刻板印象,就導致那位計程車師傅看到前方亂晃的車,產生了「對方一定是女司機」的偏見。這樣的印象無論如何都基於既有成見,導致以偏概全的結果。

所謂「偏見」,指個人基於對特定群體或所屬成員的刻板印象,所產生的曲解或負面的態度,是一種極為主觀,缺乏客觀實證的個人見解,並且將這種見解擴大解釋為普遍事實,做為價值衡量的標準。

 

偏見的特質:

「無實證的揣測」,又可稱為「預先判斷」(prejudice)。

指一個人在欠缺實證、調查,掌握充分論據之前,就「預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傾向或看法

例如:女生的推理能力沒有男生好、男生的化妝能力沒有女生強。

「渲染主觀看法」,又可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通過極為單薄的經驗,或者不具有足夠代表性的事實,就做出對群體以偏概全的解釋

例如:東南亞人比歐美人窮、黑人比較容易犯罪。

「選擇性接受」,又可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我們有了一個看法,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看法過於片面,仍選擇性的接受對我們有利的解釋,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對我們的證據,甚至反對者。

例如:民主制度一定比較好、西方教育比較好。

基於不正當的理由,或刻板印象或偏見,而給予特定群體或其他成員不公平的待遇,區別對待「被視為」不同族群的人們,限制他們的機會和權利。像是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學歷職業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中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

歧視的種類:

直接歧視:明顯以性或性別差異為由所實施的差別待遇。

間接歧視:是指即使表面上無任何歧視,但在實際上產生歧視的效果,通常這種狀況是因為忽略了「既存的」不平等狀況。

層面來分析三者之間的差異

刻板印象屬於認知層面,評價簡化、僵化。

偏見屬於情感態度層面,評價較為負面。

歧視屬於行為表現層面,評價最為負面。

歧視的形成就是源自於刻板印象轉化為內心的偏見,最後透過行為表現出歧視的態度。

性別歧視:指偏好某個性別勝過另一性別。當某人無意識地將某些刻板印象與不同的性別連結起來時,就會產生這種偏見。

方法:不去預設男女的行為表現和思維模式,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人。把每一個不認識的人都當作白紙看待,充分詢問過、了解過對方後,再去定義他的人格特質。

外貌歧視:指給予被認為較具吸引力的對象有利的待遇或正面的刻板印象。這種偏見也產生了外貌歧視一詞,意即基於外貌的歧視。

​方法:避免因外貌而對一個人產生偏見,外貌與個性、能力完全無關,不去嘲笑他人的外貌或對別人的長相指點,不以長相去定義他人。

從眾偏見:類似於集體思維,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意見或行為以符合更廣大群體的意見或行為時 ,即便它不屬於我們自身的觀點,就會產生這種偏見。

方法:接納他人想法的同時,也勇於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受他人影響,不做牆頭草,做自己的主宰,不要活成別人的影子。

現狀偏見:指我們偏好事物的現狀,或傾向於讓事物保持現狀,導致我們抗拒改變。遵循現狀是一個安全且較不費力的選擇,但也會導致停滯不前。

​方法: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多方位了解其他的選擇,謹慎評估後,在可執行的範圍之內嘗試不一樣的方式。

    © 2024 by Anastasia Peng|彭翊方

    bottom of page